[在 IKEA 裡面看見人性和家]
記得有一段時間,特別喜歡在 IKEA 約會,因為有沉浸式的體驗,並且充滿了對於未來的畫面感及共同居住的想像,在結束之後,還可以順勢一起坐下來吃東西、聊聊天。
大致上來說,進到 IKEA 會有固定的路線,必須依序行經客廳、餐廳、廚房、臥室、兒童、家飾等,我感覺這順序頗有深意,它似乎是從「與人連結」來思考做為一個「家」需要的元素是什麼?如何在一個群體之中,安頓自己?
一家人走進 IKEA 之後,首先穿梭過各式各樣的客廳,然後是廚房,花一段時間感受、討論在彼此心目中比較喜歡、可以接受的樣貌,它會有足夠的坐位,試著讓人走進合適大小的客廳,其中,小的空間風格會較明顯,大一點的則較無明顯風格以接納更多的人,廚房也是相似的概念,它一定會有餐桌,哪怕是空間再小,都必定有一張可以收納的桌子。
在傳統的傢俱行裡面,通常是開放式的選購法,出錢的父母親會直白的選定主要的客廳陳設,而小孩則會跑去尋覓自己心目中的房間,這往往會造成視覺上、感受上的衝突,一回家,先穿過亳無感覺的客廳,當然就直接躲進房裡,日子久了感情就疏遠了,更惶論關係緊張一回家就快速躲進房間。所以,確認出一個彼此都喜歡待著,至少是可以待著的客廳是必要的。
當安頓好彼此對於客廳、廚房的想像,接下來,就會延伸到個人的臥室,基本上 IKEA 巧妙的從與人連結到個體化做了一個和諧的銜接,使得一個家中的元素,不至於過於衝突,因為在視覺上已經先共同討論和選擇出一個客廳、廚房的樣貌,就會直接的影響對於臥室的主視覺的感官,所以討論、協商是很必要的過程。
假設一個人對於「個人空間」的想像比較強烈,勢必會延伸到共同空間,所以就會出主意、參與討論,假設對於個人空間比較無感的人,則較容易受整體的影響,這時候要留意家中這類型人的感受,因為這類型的人可能要到臥室的區域才慢慢累積感覺,如果選定了一個與共同空間格格不同的臥房色調或擺設時,要記得退回去再讓其感覺一下客廳和廚房,因為這樣的人對於空間的適應要花比較長的時間。
在傳統傢俱行之外,還有另一種就是「風格鮮明」的傢俱行,例如:柚木傢俱,會是家中最有權力的人決定好店家,然後一起去選購,在這樣的情況下,雖然風格較一致,也多半偏向簡約,但很容易在過一段時間後就大崩潰,這是因為每個人對於屋中的想像落差實在是太大了。
假設是柚木傢俱,那接下來就只能放進自然色、大地色系的物件,當家中有小孩時,這個難度就比較高,因為設計給孩童的東西都比較鮮豔;假設是工業風,那麼傢俱的選擇,不若黑、灰、白等時,放進幾件粉色系的東西,可能就會很怪。
至於,情侶逛 IKEA 就很簡單了,二人世界可以看見彼此對於未來的想像;顯然願意跟你去逛 IKEA 的另一半,是較有可能往進一步發展的,在其中,可以看見對方是否能夠協商、討論,是否對於空間、色彩、生活習慣有知覺,選購商品、使用物品的價值觀,對方煮飯嗎?讀書嗎?期待有小孩嗎?等等,都有機會不著痕跡的確認。
做為一個家,最重要的元素是什麼?
做為一個人,在家中定位自己。對於自己來說,那會是什麼?
進入一段關係,自己需要的是什麼?對方需要的又會是什麼?